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中国明代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洪熙帝尽管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却是一位不多见的能被历史学家盛赞为开明的明朝儒家君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高炽自幼端重沉静,喜好学问。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永乐二年(1404)二月,召至京城,立为皇太子。成祖北征时,他监国行政。虽被人谗奏,而终以诚敬得全。

明仁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艰难,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主要功绩和业绩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为了江山社稷,忠心不二,死守北京。

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朱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其二,具有政治智慧,推行改革,拨乱反正。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洪熙,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其三,具备长远眼光,废除弊政,启用贤臣。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其四,善于从谏如流,择善而行,富有仁心。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在明成祖确立太子问题上,朱高炽身为长子,没有采取任何卑劣手段与二弟朱高煦争位,甚至在三弟朱高燧于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朱高炽还能为朱高燧求情,让成祖不再追究。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的人品不错。
其五,极其重视科举,合理筹划,量才录用。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其六,能够关注民生,正视自己,有错则改。
朱高炽老实仁厚,体态肥胖,险些因此丢失即位权力,但他一如既往,不搞阴谋诡计,甚为难得。即便他当上皇帝后,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大臣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但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缺点和向人道歉,就更加不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使得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若仅就个人能力而言,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也不属于有理想、大作为的实干家,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臣民,关注民生。如此看似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许多看来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故而这位厚道的皇帝虽仅是昙花一现,但他的义举却始终为人所牢记。
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这一切,都毫无疑义地说明他不愧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几位比较优秀的君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