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来临,记者采访中感受到,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推销力度在加大,除了在营业网点加强宣传,客户经理也通过短信、电话形式主动营销,联络老客户。但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以往经验,临近元旦和春节,银行会加强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无论是收益水平、管理期限等,客户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但毕竟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到期后这些高收益产品能否实现还很难说。

记者在绍兴部分银行走访时发现,几乎每家银行均有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达到9.8%。但是高收益理财产品均以挂钩股市、汇率、黄金的结构性产品为主。一些产品的说明普通市民很难看得懂,除了挂钩股市表现的,还有挂钩黄金、汇率市场的,一般这种结构性产品均为保本产品,预期收益也比较高。

除了结构性产品,记者发现,还有一些是信托类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达到6%左右。另外还有部分小银行推出的投向银行间市场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理财产品,如某股份公司银行的一款91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达到了5.

1%。收益率走高的同时,一些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银行在产品发行和计息的时间选择上也是精心设计,很多产品恰好赶在元旦后到期。
记者发现,当前在售产品的收益率明显上涨,一至三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在4.3%以上,收益率高于4.5%甚至5%的产品也不在少数。以某银行12月10日发行的56天理财产品为例,5万元起,年化收益率4.5%。而记者查看了其往期产品销售表,发现就在10月份,该类产品的收益还在4%左右。

记者了解到,本金有保障、预期收益又高的结构性产品往往是投资者抢购的对象,但是最终能否拿到宣传中的预期收益却不一定。如绍兴某银行一款到期的挂钩石油期货和黄金价格的理财产品,最终实现5%的收益率,与其公布的12%最高预期相比缩水了7个百分点。
另有一家银行发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实现0.5%的最低收益率,与该行当初公布的最高预期收益率5%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柯桥一家国有银行的理财师表示,收益比较差或者没有收益的往往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大多与汇率波动、股票走势或大宗商品价格挂钩,尽管有的银行对这些标的判断很专业,但是市场波动往往有时候会出人意料。
作为投资者,主要考察的一个指标就是收益率。但事实上,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收益率通常是指预期收益率或者最高预期收益率,而不是实际收益率。轻纺城投资者丁先生说,对于普通市民,本来是冲着年底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去的,但最后却是低收益,究竟应该如何选购理财产品呢?中信银行的一位理财师表示,对于投资方向比较保守的理财产品(如债券、货币市场等)来说,银行主要是以债券的票面利率、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等要素为基础测算,其预测效果较准确,故这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差别并不大,对投资者的指导意义较强。
另外一类相对靠谱的理财产品是银行发售的信托类理财产品。银行对其有严格的风险管控及各种征信措施,到期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相差也不大。而挂钩股票、基金、黄金价格等标的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标的市场或挂钩标的市场行情很可能与银行预测不一致,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因此,投资者可以先看投资范围,以确定理财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部分投资于央票、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这类理财产品投资起点相对较低,风险较小,同时收益率也相对较低;另一部分产品为信托类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往往起点较高,投资于高风险行业,高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
另外,国有银行推出的保本理财型产品适合中老年家庭投资者,四季度年化收益率应在3.6%至4.5%。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专项类别、浮动利率型的产品业绩较好、亏损案例较少,可成为进取型理财家庭的首选。市民可多关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浮动的变化,挑选合适的时机购买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增加收益。尤其是跨年期限1至3个月的产品收益优势将会逐渐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