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谈及成化瓷,必对成化斗彩交口称赞。成化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结合相成的新工艺、新品位,而使成化官窑瓷器被后人列为诸窑之首(见清人程哲《蓉槎蠡说》)。而作为“成窑上品”的斗彩更是声誉极重。

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斗彩瓷是由宣德青花五彩发展而来,每一件成化斗彩瓷器都离不开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青花用于勾勒和渲染纹饰,构成画面的主要轮廓;五彩则增加画面的色彩,五彩的色泽多样,鲜艳秀丽,柔润优雅。

比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油红,色重艳而有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松绿,色浓艳而闪青;孔雀蓝,色沉;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姹紫,浓艳却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在历史上,“斗彩”一词出现得较晚,创烧于明成化朝,并大受推崇。起初,斗彩的写法很多,有写逗你玩的“逗”,也有写红豆绿豆的“豆”,后统一为“斗”,取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瓷争雄斗艳之意。斗彩是先用青花勾勒出轮廓线,再在这个轮廓线内填上彩,这种工艺都统称为“斗彩”。

成化时期的色彩表达其实比较简单,以红 、绿为主,不强调过多的色彩,而成化帝喜欢斗彩瓷器,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因为斗彩颜色柔和,没有那么多富丽繁缛的用色,符合他柔软的性格。采用红加绿的颜色搭配使两种颜色发生强烈的碰撞,从而形成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后来在日本被命名为“大明赤绘”。

高足杯它同于高足碗,下有高柄,盛行于元代。陈德富《古陶瓷收成与鉴赏》说:“高足碗是蒙古文化影响的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见不到的。明、清时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而被继承、延续下来,有小量制作。
”但在铁源主编的《古代民窑陶瓷》中则以实物彩图分别列出了唐、宋、金时期有高足杯(碗)的存在。此外,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在宋代瓷柜窗里展出的影青釉高足杯很醒目。可见,陶瓷高足杯(碗)在唐、宋时期已有制作并有存世者。
另有藏友收集到六朝时期青瓷高足杯一只,故依据这些实物资料,似可把陶瓷高足杯的产生时代推进到公元6世纪前后了。但直到现在,对于高足杯创制的年代仍然说法不一,无法定论。可不管是创于哪个年代,其美丽的外观,方便的实用性,无意凸显出当时人们的的聪明智慧。
文中所示的这大明成化年制款高足碗一对,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高足。杯身以斗彩描绘子母鸡纹,姿态栩栩如生,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底足处以弦纹装饰,足底边沿一周无釉,亮釉处自右向左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整器造型小巧精致,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为成化斗彩瓷中的佳品。故此斗彩鸡纹高足杯,观之美丽,用之方便,藏之更是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