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塑料的量级与许多动物的食物量级相近,容易被动物误食,并随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最终很有可能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2018年举行的欧洲肠胃病学会上,首次有报告称,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出9种以上微塑料。

1.物理毒害
微塑料的粒径较小,易被生物误食,如在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等生物体内都发现了大量的微塑料存在。微塑料一旦被生物摄食进入体内,将对生物产生机械损伤,造成进食器官的堵塞,阻碍动物继续进食,或者引起假饱腹感,最终导致生物摄食效率降低、生长缓慢、受伤或者死亡。

由于微塑料不易降解,生物体中的微塑料将通过食物链途径,不断生物累积最终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2.化学毒害
在塑料生产过程中,为了使塑料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常加入一些增塑剂等化学成分。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多溴联苯醚等增塑剂属于内分泌干扰物或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它们不与聚合分子结合或结合作用很弱,在微塑料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将逐渐被释放出来,进入生物体内,改变生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影响其生殖和发育等。
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等增塑剂现已被证实会影响甲壳类和端足类的发育,诱发遗传畸变,因此,微塑料颗粒中含有大量该类增塑剂,这将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潜在危害。
3.多重载体
微塑料由于疏水性和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富集高浓度的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烃类、重金属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聚乙烯微塑料(10~180um)多氯联苯类物质的富集浓度与沉积物浓度相当,而当微塑料粒径降至纳米级(70nm)时,其吸附能力还将高出1~2个数量级。
当微塑料颗粒和有机污染物的结合体被生物摄食后,其中的化学物质在生物消化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释放,对生物产生复合毒性效应。
微塑料由于稳定性高、质量轻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成为微生物、藻类和昆虫等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属于人类致病菌的弧菌属细菌,在海水中密度很低,但是能够在微塑料表面富集,成为微塑料表面微生物中的优势种,对水质的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综上所述,微塑料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微塑料被生物摄食后对生物产生机械损伤,造成生物摄食效率降低、生长缓慢、受伤或者死亡;在微塑料的迁移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增塑剂等化学成分,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影响其生殖和发育等;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存,促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改变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对生物产生复合作用机制;微塑料作为微生物载体,在进行生物能量迁移的同时带来的生物入侵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