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较之传统行业,互联网公司的跳槽率始终居高不下,尤其是千禧一代(1984-2000年间出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关于他们如何缺乏敬业心态的论调始终甚嚣尘上。
在一份关于美国职场的调查报告里显示,受访者中千禧一代的跳槽概率比非千禧一代高出三倍。而美国的社交求职网站Jobvite在2016年的一次调研里发现,至少40%的美国年轻人会在1到3年内更换一次工作。

在中国,年轻人也经常是“说走就走”。
盖洛普咨询公司在2013年发布了对全球雇员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敬业人群仅占6%。这个数字低的过于过分,以至于引起了国内职场人士的激烈抗议。

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对于中国的年轻人而言,相比于父辈的铁饭碗,市场化的职业选择里,跳槽成本越来越低,频繁跳槽成为其中一部分人快速实现短期职业目标的通道。
那么多久一次的跳槽算频繁?
盖洛普将3年更换一次工作作为正常的跳槽频率,因为2到4年被认为是在一个岗位上得到成长的必要时间,这一标准同样得到国内许多媒体的认可。
但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流动速度较之传统行业要快得多,员工在岗位上受到充分训练的时间被压缩至18个至30个月之间。
员工为什么会频繁跳槽
在频繁跳槽的人群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马太效应非常严重,一部分人能够短期内通过连续跳槽晋升至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有相当多的求职者在多次辗转跳槽后仍然裹足不前,难以实现职位跨越。
蜗牛职信归纳了以下几种主流的跳槽原因:
1)涨资需求没能被满足,跳槽者往往认为自己在原单位没有获得足够的薪资匹配,企业的确会存在人力资源政策无法合理协调员工晋升涨薪的状况。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企业角度上,一位员工的技能与经验,面对不同企业的价值往往是不一样的,作为A企业的普通资源,很可能成为B企业的稀缺资源。有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你在上一家公司涨薪不顺利,而新单位能够轻易满足你的收入要求的一大原因。
2)行业繁荣对优秀员工而言,频繁跳槽的另一大动力在于行业繁荣。当你处在一个每天都有新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朝阳行业,好看的履历自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急需人才的企业往往处在扩大员工规模的阶段,手握大量现金,也有意愿用较高的薪水和职位吸引有经验的优质员工。这种情形下,往往一两次跳槽足以带来薪资上的大幅增长和个人事业的晋升。
3)职业/行业前景黯淡,对目标明确的员工而言,一旦面临踩空的局面,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及时调整。当他发现自己的工作职务或所在行业无法给他带来预期的远景,他们会选择跳槽甚至改行,而这将带来巨大的成本。有时也会造成频繁跳槽。
4)厌恶现在的工作,许多跳槽者喜欢说离开原单位是因为“不想做不喜欢的事”,这个说辞背后隐藏了一个事实:职场新人很难在第一次工作中就找到满意的职业,他们往往要经过1到3次跳槽,才能找到乐意长期投入的工作。倘若这几次职业调整都发生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也会形成频繁跳槽。
有一位架构师朋友小王的工作经历就证明了第三和第四点。
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游戏网站担任技术支持,但很快发现这里的业务与技术氛围并不理想,几个月后,小王选择离开,转投进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但仍遇到了不规范的职业对待。
小王甚至怀疑这家公司并未将心思放在主业上,失望之余,他决定尽快止损,再次选择跳槽,好在此前的两段经历让他获得了网站架构搭建经验方面的快速成长,最终,他进入某知名应用类企业,结束了颠沛的职业摸索阶段。
上述几种情况都属于健康的频繁跳槽行为。下面说说不那么健康的频繁跳槽者,他们的数量往往比成功的跳槽者要大得多。
1)被动离职
在职场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身在连续增长曲线,对大部分员工,刚入职时的激情和严格很容易被业务技能的停滞、日常工作的重复所冲淡,变成“混日子”的员工。
而对于他们,公司往往采取调往边缘部门、长期不进行加薪升职等冷处理方式,逼迫其主动辞职。
在此情形下,选择跳槽的员工只能被动前往求职市场,他们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往往出于财务压力所迫仓促入职新单位,为下一次跳槽埋下伏笔。
2)追逐短期利益
涨薪是大多数频繁跳槽者的直接动力,在CPI和房价增速飞快的现今,许多人对一年一次的涨薪仍旧感到不满足。尤其当他尝到一次因跳槽而带来的甜头后,跳槽很容易变成习惯。
3)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求职者,他们在连续跳槽后依然从事同一个水平的工作,薪水仅仅得到小幅度的增长,有的甚至出现倒退。
他们往往会给人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观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规划,轻易离职后来到新岗位,发现和自己想的并不一样,他们往往会再次轻易跳槽。
4)对成功跳槽者的盲从心态
对许多频繁跳槽者来说,同事或朋友的成功跳槽经历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影响,即使那些从不跳槽的员工,在身边人跳槽成功后,通常也会思考一阵“我到底需不需要跳槽?”
5)家庭因素
当工作与个人家庭变动相互冲突时,会促使员工进行取舍,而家庭变动因素一旦长期存在,往往会造成员工本人频繁跳槽。
小魏曾无奈表示过,自己购置的住房位于北京北五环,而原单位则搬迁到了位于南边的亦庄,由于妻子刚生完小孩,小魏在再三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离开待遇不错的原单位,重新寻找一份靠近家庭的工作。
频繁跳槽会带来收益吗?
企业喜欢高薪雇佣新员工,尤其是跳槽而来的员工,有一个从人力资源配置上的考虑,那就是新人能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刺激老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大部分公司来说,每隔一段时间吸收新员工、淘汰低效员工是必要的。这对于有跳槽打算的人们无疑是好消息。
但这并不意味着频繁跳槽能够一直为求职者带来收益。事实上,频繁跳槽很可能只适用于某些条件苛刻的早期职场环境。
对于这些市场上成功的求职者,频繁跳槽的经历往往集中在早期。当他们获得了较理想的工作职位及较长时间的职场经验后,跳槽意愿受到了显著抑制。
蜗牛职信将其原因归纳为几类:
1)在经过多次职业调整后,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员工已经实现了当初的个人职业规划,或者已经在通向实现的道路上,并无急迫的跳槽动力。
2)跳槽成本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增大。有长期经验的求职者所需要匹配的职位往往偏向核心岗位,而这类岗位的总数和流动性都远远低于一般岗位。
3)成家立业后,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注意力向家庭的转变也会促使跳槽行为的减少。
4)收益从代数增长转向指数增长。在互联网行业,资深员工的收入逐渐从工资收入改变为工资 股权、期权收入,为了兑现自己的全部收益,他们对于跳槽会采取更加稳健审慎的态度。
企业如何看待频繁跳槽者
一位资深HR告诉小编,企业方面很少真的去计算受聘员工的跳槽频率,但通常而言,如果一份简历上的工作超过5个,不论工作年限有多久,都会让人产生“这个人跳槽很频繁”的印象。某知名输入法产品的技术负责人明确表示,在面试时,如果对方有较多的跳槽行为,肯定会对印象分打折扣。
工作时间在6年以下的,其获得面试邀请的机会相对来说要明显高于6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其中最受面试单位欢迎的求职者,平均工作经验为5年。
而这一年龄段的工作人群,正是跳槽行为高发时期的人群,可以推测,他们面临的职业选择多,与其跳槽行为的频发,两者有一定关联。
作为员工该不该频繁跳槽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提出指导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提供两个数据:根据一份名为《2017年“金三银四”跳槽季调研报告》的公开报告显示,有44%的跳槽者在跳槽后感到对新工作比较失望。而有62%的跳槽者在反复跳槽1到3次后获得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对此,蜗牛职信的观点是,频繁跳槽势必影响作为求职者的形象和信誉。长远而言,频繁跳槽可以获得短期收益,但难以实现财务上的指数增长,因为实现指数增长需要股票以及期权收益的兑现,而为了获得它们,员工必须抵制住频繁跳槽的诱惑。
对于年轻职场员工,如果你的跳槽理由来自比较健康的那部分,比如对当前工作缺乏兴趣、希望改变职业平台和工作状态,那么用短期的频繁跳槽来进行调整试错,并无过多可指摘之处。但对于跳槽对象和自身实际能力,务必要有清晰的认识。
倘若遭遇到了不健康的频繁跳槽,则需要反思自己的跳槽目的是否明确,频繁跳槽后的收入增益是否能够覆盖跳槽成本。倘若发现自己并没有在这些事情上想清楚,那么或许调整心态和重新树立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的。
否则,频繁跳槽只会让你加入那些随波逐流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