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年货,可谓是春节的必修课。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年货市场充满了AI气息。《报告》显示,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等年货“老三样”正在被无人机、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新三样”取代,蒸汽拖把、洗碗机、擦窗机器人、烹饪机器人,购买人数增幅分别达到了320%、188%、169%和145%。

而用手机“扫福”,似乎已成为春节的新年俗。《报告》显示,全球参与“扫福”的城市超过2300个,到除夕夜22时18分,全球有2.51亿网友通过手机集齐了五福。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不仅提高了生活效率,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春节带爸妈和家人出门吃喝玩乐,成为新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碑平台数据显示,今年除夕,通过口碑和支付宝下单的年夜饭消费超过30万顿。新零售网红店盒马鲜生春节期间各城市分店线下体验消费飙升,北京、杭州、上海到店消费的人数分别比平时增长了131%,129%,89%。

互联网让年俗焕发新光彩
互联网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将一些美好的、优秀的传统年俗,以新的形式和载体继续发扬下去。比如春节红包,是一项传统的讨喜年俗,而如今这项年俗很多时候不再是以现金的形式,而是通过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实现,方便又快捷,哪怕亲朋之间无法见面,也可以互道一句“恭喜发财”,送出美好的祝福。

一些传统年俗尤其是手工制作(泥塑、剪纸等),在工业化的社会里,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和话语权,而如今的直播技术、移动互联网,又将他们搬上屏幕。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年货”的成品,还能体验制作过程,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年俗新体验。

中国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成为消费主体,他们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为旅游消费带来了新气象。传统的春节“购物游”“观光游”,正不断扩展出“深度游”“个性游”“体验游”等多元旅游新内容。春节过法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可以不喜欢,但是应当尊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新年俗折射国民消费升级
新时代的互联网年味,提升的是国人的生活品质。一方面,国民收入提升引致的消费升级,让中国人不再执着于“年夜饭”的物质诱惑,愿意追求更多的精神消费。“城会玩”的同时,“村也变得更会玩”。据天猫春节“照常买”数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进口生鲜成交额同比增长近300%,智利帝王蟹、波士顿大龙虾、新西兰长寿鱼、加拿大北极参等都成为年货餐桌宠儿。
此外,水果大军里的智利车厘子一枝独秀,支付订单同比增长400%以上。福建省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也很突出,农村淘宝数据显示,他们网购水产类产品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科技让春节出行变得更方便。刷刷春节的朋友圈,你可以看到各大景区、商业街、庙会,甚至博物馆、电影院到处都是人流。《报告》也验证了人们的观感:带父母出门年夜饭、出境游、看电影正成为中国人过年的新潮流,“最喜欢去海外过年城市”前五位是北、上、广、深、杭;大年初一,单场购票3张及以上的用户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0%……
总之,互联网 时代,春节的意义悄然改变,从一个更强调仪式感、禁忌感的“过年”,变成一个更亲切宜人的与家人休闲、团聚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