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天津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比这一时间提前了13年。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再过10年左右,中国将全面进入老龄社会,到那时不仅我国的人口红利难以为继,全社会还会背上沉重的养老负担。应该警惕“未富先老”。

经过3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被周边的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取代,再依赖低人工成本?行不通;牺牲环境资源?伤不起;人口红利式微,社会供养负担加剧……在城市,整个80后一代均为独生子女,而他们也已为人父母,一对夫妻不仅要供养4位老人,还要抚养孩子,将来这些“2010后”的孩子们成年后进入职场,他们身后将有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内的6位老人。

中国的GDP据世界第二,很多国家和组织预测,2030年将依据超过美国,在全球首屈一指。
然而冷静下来,我们真的这么富有吗?算算人均GDP,仍让人底气不足。劳动力结构、人口性别比的不合理,社会供养比例的失衡,都让我们乐观不起来。应对汹汹而来的老龄化大潮,我们不管是心理准备、财力储备还是制度安排上,其实都还力不从心。

然而老龄化并不意味着衰退,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财富!早已身处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欧洲在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值得借鉴。比如德国企业有专供55岁至65岁劳动者操作的机器设备其生产效率高于青年;瑞士有“时间银行”,刚退休的志愿者为失能老人的义务服务将被记录在案,自己上了岁数也可换来同等服务。
在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很多退休老人重新进入人才市场,他们的丰富工作经验、踏实耐劳的品性,因为已有退休金保障,从而对薪酬期望值较低,都令雇主格外青睐。
“未富先老”是一个预警,提醒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初级阶段,“老龄化”、“供养比”突然降临的危机。然而危中有机,事在人为。只要社会各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未雨绸缪,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把社会保障的机制做强,让分配机制公平公正,让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集中全国力量来攻坚克难“未富先老”就一定会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