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吴晗等六人上书国务院,请求发掘十三陵中的长陵。国务院批复了这个报告,成立于长陵发掘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夏鼐担负发掘指导工作和现场指挥,北京首都博物馆馆长赵其昌任发掘队队长。

调 查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规模最大,因此发掘工作也将是艰巨而复杂的。经过夏鼐同志的力争,决定先选择其它陵墓进行试掘,总结经验后再进行长陵的发掘。于是,工作队开展了对各陵的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埋葬万历皇帝的定陵有些线索,宝城旁边有几块城砖塌落下来,形成一个小缺口,里面的城砖有再次砌过的痕迹,很象是一处券门。夏鼐亲自登上宝城进行查看,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当时帝后入葬的通道。顺着这一蛛丝马迹,又在宝城内侧发现了“隧道门”、“金墙前皮”、“左道”“右道”等字迹。由于皇帝的入葬都很神秘,未留下任何记载,其它陵还没有定陵发现的迹象多,所以,确定了以定陵为试点进行发掘。

图片 3
图片 2
发 掘
1956年5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先是从宝顶内侧开挖一道深沟,按考古学说法是打一道探沟。非常巧,这一探,就探到了正确位置。工程进行了两个多月时,终于看清,这是一条3米多宽的巷道,两旁是用砖砌
成的墙,从墙根直到顶盖是后来用土填埋起来的。这,太像是通往墓室的通道了。按照它的走向,跳过一段,又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处新的地段7.5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小石碑,轻轻刷掉上面的粘土,一行刻字显露出宋: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人们高兴得跳起来,拍照、记录、拓印、标图、忙个不停。但稍微冷静下来,兴高采烈变成默默不语。金刚墙是什么?不知道。文献上没见过这个字眼。为什
么要立下这块石碑呢?难道是为后人发掘墓室指明方向?世上哪有如此贤明豁达的圣君!于是,有人说小石碑分明是迷路碑,虚晃一招,要把人引向绝境,万万不可上当。
这个理由似乎太玄,不能服人。
大家一起从多方面分析判断,终于理出个头绪。
定陵是帝后生前营造的,建成后38年,才葬入了自己的主人。明代帝后丧葬习惯是先死的先葬,后死的后葬。陵墓建成,人还没死或分批入内,中间隔了许多时间,墓室墓道自然不便长期裸露在外面。办法只有一个,不用时用土封埋,使用时再重新掘开。重新掘开墓道,就不得不留下标志,以备不时之需。这应该是小石碑的由来和用意了。
不过,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定陵中的一帝二后,据史料记载是一同入葬的。万历四十八年四月,朱翊均的原配孝端皇后死了,正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七月间朱翊均也死了。儿子朱常洛即位,但他仅当了29天皇帝就死于“红丸案”。
接着是孙子朱由校即位。朱常洛的生母,朱由校的亲生祖母,不是孝端皇后,而是五年前死去的贵妃。这位贵妃原来是慈宁宫的一位宫女,被朱翊均看中驾幸,生了个儿子,即太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当时便封为皇贵妃。
她比朱翊均早死九年(万历三十九年),按规定贵妃死了不能与皇帝合葬,故只好埋在东井。朱由校登上皇帝宝座,感念这段情由,记起了她的养育之恩,一道圣旨,追封这位贵妃为孝靖皇太后。
名位提高了,又逢万历和孝端后入葬,便把她从东井迁出来,随同万历一起进入了定陵。这段曲折的故事说明定陵不存在先葬后葬的问题。为什么还会有小石碑呢?其实很简单,工匠们是不知帝后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葬的,只是循惯例留这块小石碑以备开陵用。
于是,顺着小石碑所指方向,向西开了第三条探沟,又发现了一条由东向西斜坡往下的石隧道,这条隧道是对准宝城的地—F中心方位,越挖越深,果然又出现了新的砖巷墓道。挖到尽头,有一堵墙挡住了去路。
这堵墙很不寻常,多层石条垫底,墙身高大,顶端呈黄色琉璃瓦檐。丈量一下距离,同小石碑上记的—样,墙高有8.8米,这俨然是地下的皇家禁区。距离、形制都证明这堵墙就是金刚墙。仔细查勘,见瓦檐下露出人字形痕迹,上窄下宽,依着砖缝呈锯齿状,人字形墙里的砖没用灰泥勾缝和铺砌,而且微微向里倾斜。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搬汗了浮摆着的墙砖,紧紧贴着又一道高墙,上面还有一个稍小一些的券门,券门里也填满了没有合浆的砖。原来不是两面墙,而是一面墙,整个有3米来厚,内侧起券,承受压力,外侧用砖摆干,造成无门的假象,拆开砖是门,摆上砖就是墙。
看这墙的气魄、架势和形式结构,参考已发掘的明代大型墓葬的实地所见,可以断定它就是墓室前的建筑。墙上浮摆着的砖,显然是为了便于挪动,方便进出。墙砖向里倾斜,说明内里是空的,外面土压实了,自然出现这种现象。
当时准备了照明用的发电车,做好了—切准备,迅速把券门打开,透过一段不长的隧道,一座汉白玉精致的石门呈现在眼前。千方百计要找的门终于找到了!
大门找到后,郭沫若、邓拓、吴晗等人都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并再三叮嘱要注意人身和文物的安全。由于尸体什物腐烂形成有毒气体是很可能的,所以准备了防毒面具和消毒药品。
要想打开门,先要研究门是怎样关的。从地宫石门门缝往里看,看到一根顶门的石条。这种作法,在别的明墓中也见到过。为了不使石条摔坏,先用钢丝顺门缝套住它,然后将木板伸入门缝将它顶开。
两扇大门用手轻轻一推,便徐徐地开了。积存了几百年的浓浓的潮气一下子涌出,外面的新鲜空气也冲—了进去。这时发现顶门的条石上有墨笔楷书“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11个字,这才知道顶门的石条叫自来石,而且玄宫中共有七座石门。石门高3.3米,每扇门宽1.8米,重约4吨,上面刻着纵横九排门钉。
以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打开另外六道门,才真正进入地宫。
借着照明车发出的亮光,人们看清地宫是由前、后、中、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组成的,全部是石结构。
走进地宫,先踏上去的是木板。这是当年灵车进入地宫时为保护地面不受损坏而临时铺设的,这层地板从前殿开始,一直铺到后殿。中殿有三个汉白玉宝座,放置成品字形,座前各一座黄色琉璃五供,设有青花云龙纹大瓷缸两口,里面盛满了香油,这是燃长明灯用的。
看灯和油的状况,长明灯确实点燃过,因地宫封闭后缺少氧气才熄灭。左右配殿结构、形制是相同的,只是空着,连汉白玉镶边的棺床也没放置任何东西。后殿称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正面棺床上停放着三口棺椁,中间的特别大,那是朱翊均的灵柩,左右两边是孝瑞和孝靖两个皇后。周围有26只陪葬的楠木箱子和玉石、青花瓷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