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它雄居华北,北联东北、内蒙、南抚华东、中原,东西眺望东海昆仑,成为伟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北京已成为中国在世界的代名词。在朱元璋时代,把北元赶回了老家。当时,蒙古仍然是大明的头号强敌。

从洪武一直到万历年间,出现了努尔哈赤的后金,才改变了大明王朝的战略方针。不再是以北京、大同为主的防线,而是以山海关、辽东为战略要地。所以,朱棣有必要亲自镇压北方,正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当然,明朝初期百年充分说明了战略是对的。说朱棣想加强对北方控制而迁到北京,短期看他个人是成功的,但他的子孙后代们却没有做到,努尔哈赤的后金起兵于万历、崛起于天启、巅峰于崇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事于陕西,都是距离帝国心脏不算太远的地方,而明朝也正是亡于闯王和后金。

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到北方,大明朝可能在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就会丧失了全国的控制力,有可能就会成为第二个南宋。但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庞大的人口、庞大的帝国部门开支,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物资,即使有大运河南北通航,其运输代价还是比较大的。
但在朱棣眼里是怕大明朝在南国的安逸环境里,过早的腐化堕落,不堪一击。只有迁到了北方,直面蒙古势力的威胁,以及严寒的北风锻造,才能更久的保持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强有力的军事肌肉。
自华夏兴起以来,北方的异族便一直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把剑,他们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其实当初被老朱赶到北方的蒙元人其实势力并未削少多少,他们只是带着不甘在塞外舔舐伤口,等着中原王朝文官崛起的时候再度南下。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永乐一朝对迁都一事批评的大部分都是文官,武将们都是赞同的。金陵毕竟太南了,对于一个大帝国而言如果定都于南方的话必然对北方的掌控力及对北方异族的抵抗力会降低很多。
有人认为;南京比邻富庶江南,作为首都合理。北京相对贫瘠,迁都北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是一种短视。当时南方用经济支援北方,如同今天东部扶持西部,是全国一盘棋。今天国家为何还在不断加大对新疆西藏的经济投入?这可不单是算经济账的问题,为的是让新疆西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密不可分,这是巩固国体的大事。
当年朱棣大举建设华北,与此异曲同工。所以,明朝三百年间,虽然多数时间都是保持着战略优势,但是北方的防务压力是很大的。
一开始是蒙古,跟明朝打了200多年,互有胜负。再后来是满清,直接进了中原。所以,东北,西北这样的地理区位,对华北平原有着战略优势,为保境安民,中原王朝必得把大量的军事力量投放在这个地方。首都太靠南,不利于物资转运。
当然,这也许与明朝太刚强的外交政策有关。满清能通过联姻和宗教把蒙古收为己用,而明朝却始终没彻底把蒙古驯服。早年朱元璋也曾想迁都西安或开封,可惜没能成行。如果在西安,开封,凤阳,北京等地选择一个,朱棣的老巢北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反倒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想再迁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