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杯心态? 相传在很远的古代,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十分羡慕。它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知了怕吃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跑东窜西,学得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怎样飞,它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让它多试着飞一飞,它只飞了几次,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

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飞,可是,它扑腾着翅膀,怎么也飞不高。 这时候,知了望着大雁在万里长空飞翔,十分懊悔自己当初太自满,没有努力练习。
可是,已经晚了,它只好叹息道:迟了!迟了! 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这样的“知了”,就有多少这样的“迟了”。自满使我们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懈怠使我们固步自封,坐失良机。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

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

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什么叫零和博弈? 所谓零和,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

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 “零和游戏”就是:游戏者有输有赢,游戏参与各方的得失总和为零。
,在一般情况下,玩者中总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获胜算为1分,而输为一l分,那么,这2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零和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损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为零。
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
除非在各博弈方中存在可信性的承诺或可执行的惩罚作保证,否则各博弈方中难以存在合作。 【引申】 在幽默范畴里,零和博弈被引申为“快乐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Happiness),意思是“有人快乐,就必定有人失落”,也就是“快乐必须要建筑于别人的痛苦身上”。
跟墨菲定律相似,快乐守恒定律的主要用途也就是逗乐。
但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