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被称为“鲁班天子”元顺帝酷爱木工,亲手制作的各种物件都非常精巧。他还有一门高超手艺,要是百年后的天启皇帝学了这门手艺,说不定明朝的历史就会改写。这是一门什么手艺?和明朝的天启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千风君为你打通古今。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元朝退回大漠前的最后一位皇帝,“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预言应验在他统治的时代。然而,单论妥欢帖睦尔这个人,却不是一位简单的人物。虽然他名字的蒙古语意思是平平无奇的“铁锅”,但他可能是元朝十五帝中爱好最多的一位。
元顺帝一生同时钟爱“接地气”的木工和“和“形而上”的天象学,既熟悉儒家的天道伦常又沉湎于密宗的“男女双修”,还精通满汉双语,擅长吟诗作对、挥毫泼墨。这位末帝的身上正体现了元朝对藏、汉、回等多族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在这么多爱好中,和皇帝身份最不相符,要是属“舞钻弄锯”的木工了。令人意外的是,元顺帝当木匠可不是玩玩票,他的高超手艺在元大都之内可是无人不晓,好事者还送他了一个“鲁班天子”的名号。
元顺帝
仔细说来,元顺帝远超一般木匠之处在于他的创新意识和匠人精神。可以说他不是在做木工,而是在借助木料进行发明,进行艺术创作。《元史》中有明确记载,元顺帝利用西洋技术改进了中国传统的报时器--宫漏。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器物,而是在水利驱动的大型工艺品。
每到整点报时,整个宫漏上的天神日月狮凤模型就会在水和机关的操纵下有条不紊地运动,一派神仙飞升狮凤起舞的场面,满眼美不胜收。明人对他的评价。当然,工艺大师对自己都是严要求的,元顺帝也不例外。每次做好一个建筑模型,他都会把身边内侍叫来品评,只要有批评意见,前一秒还光彩照人的模型下一秒就会成为碎片,上面金银珠宝自然也就便宜了那些挑刺的太监。
宫漏
元顺帝还有一项独门手艺--造船。众所周知,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元朝也是以骑射立国,不善水战,在进攻南宋、征讨日本时没少吃江河湖海的亏。但是元顺帝这位牧民的后代却掌握了汉人的技艺,深谙造船之道。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船还并不是一叶扁舟,而是能载几十人的大彩船。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在至正年间设计的龙船。这条船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首为龙首,十分生动,下生两爪,后有龙尾,船身上还搭建了帘棚、穿廊、暖阁和大殿。
五彩金龙船
为了彰显皇家的气派,元顺帝命人在船壳上绘制了五彩和金色相间的龙纹,又在内部安装了神奇的传动机关。此船在水中行驶时,龙首、眼、口、爪、尾皆能随之活动,光彩夺目,宛若真龙入水,为湖中奇景。元顺帝自然对自己的杰作十分满意,没事就让衣着光鲜的侍卫撑着这条船在宫山前海子内巡游,自己则在船上和嫔妃、宠臣们作乐嬉戏,好不惬意。
年轻的天启
百年后的明朝,也有位皇帝想当一名“皇家木匠”,可惜他没学到元顺帝这门造船的手艺,这位就是大明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朱由校当上皇帝时才十六岁,年轻人本来就喜欢新奇的事物,加上他真的十分用心,亲手制作的木人、灯屏、折叠床反而比民间的要精美耐用。天启皇帝有时兴起,还会让身边的太监带这些物件去京城的市场上询个价,每次太监回报的价格都不低,他也十分受用。
明朝折叠木床
然而,他身边的魏忠贤和客氏可不是用这些小玩意儿能够打发的。这二人在天启即位后的七年间已经利用皇帝的信任把持了朝堂和后宫,做出了种种僭越之事,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有篡逆之心,朱由校却丝毫没有察觉。直到有一天,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王体乾一起在西苑中游船,突然起了一阵狂风,他们所乘的这艘船却不知出了什么毛病,居然翻了。
朱由校落入水中,差点淹死。虽然最后被救起,却染了恶疾,身体每况愈下,又喝了来路不明的“仙药”,几个月后竟然一命呜呼,死时才二十三岁。
明朝西苑
这让人不禁想,如果朱由校有元顺帝一样的造船手艺,明了其中的猫腻,这次意外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大明的历史是不是就要改写?不过话说回来,天启帝的治国能力还是要比元顺帝强一点的,虽然他重用魏忠贤的阉党,让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其他正直大臣的枉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不用交税的士绅阶层,加之动用内监收取榷税,大明这台机器尚能维持运转。
另外,根据《酌中志》、《明熹宗实录》等书的记载,朱由校并非和魏忠贤一样是个文盲,而是在孩童时就有专门的传道师傅,登基后还由孙承宗讲授经筵,学习都非常认真。
他在做木工时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政事军情都十分留意,有时也会在奏折上御笔批注,提出自己的见解。反观元顺帝,因为爱好太多,可能早把这些抛到脑后了,直到逃出大都时才回过神来。
魏忠贤
各位觉得如果天气皇帝在位的时间够长会不会变得和元顺帝一样呢?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