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出版市场和读者对数字化的中国内容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团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字产品销售平台,邀请中国出版社把“中国内容”放在他们的平台上向海外学术机构销售。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圣智学习集团共同合作,精心挑选经典学术内容并将其电子化,放在圣智学习集团的“圣智盖尔电子图书馆”平台中对外销售,范围覆盖全球万余家图书馆。

除利用海外数字平台推介中国学术内容之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语言类工具书的数字版权授权同样为作者和出版社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表示,从2006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始销售《21世纪英汉大词典》的数字版权,最初采用“五年期非独家”的授权方式,其后衍化出“打包”授权、“包月”授权、“网站出租权”等灵活的授权方式,截至目前,该词典数字版权已销售给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平台制造商、软件供应商和网络服务商,版税收入超过百万元。

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借力海外平台推动内容走出去有所不同,方正阿帕比加强与出版社合作,整合内容资源,通过自建平台打造走出去品牌。“作为数字出版技术厂商,阿帕比16年来专注于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技术研发。

我们尊重版权,我们提供服务,这也是能建立上下游信任的立足点。”赫思佳说。通过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中华数字书苑目前拥有250万册电子书,700多种报纸,3000万篇新闻,2000多种工具书,2000多种年鉴,30多万张艺术图片,等等,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富矿”。

借助中华数字书苑这一平台,中文电子书、数字报以及图片库成为很多客户每年更新的固定项目。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都长期固定采购书院,其中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更是长期固定年租,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找准合适题材 文化输出还要润物无声
虽然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纷纷布局数字业务,但数字化转型工作仍需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速度。据《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3387.7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69.8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2.06%。
国内数字出版资源尚存开发余地,数字出版走出去更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对此,赫思佳谈到,目前国内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数字资源整体不够丰富。数字资源制作完成后,没有考虑好面相什么样的用户群做推广。比如国外汉学家、中国语言、文化研究者,他们需要的是古籍、专业文学研究论著,现在许多这样的资源并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陈建也认为,传统出版社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的难点就是对于国外需求把握不准。目前的数字出版走出去项目都是国外提出来,是一个“回溯”的过程,国内出版社如何主动获取国外阅读需求是未来仍需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一是与国际接轨,实现线上阅读,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到反映中华文化的图书;二是可以促进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张继红说,目前数字出版走出去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版权保护,其次是数字产品的呈现方式要适合不同终端的阅读。
既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赫思佳表示,在走出去的方式上,国内数字出版走出去可将受众定位为“第二代”移民人群。选择适合他们的思维、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广我们的语言、文化。在内容上,可以选择美食、艺术等现实生活题材“叩门”,逐渐培养国外读者主动生发出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