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沽空机构恶意做空股市之我见
中国商界 06-13 11:27 大
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法治周末》《证券时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近年来,国外沽空机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依然活跃,港股市场的中资股频频被恶意做空,例如辉山乳业、德普科技、汉能薄膜发电等,都成为受害者,更有不少投资者亏得一塌糊涂。很多投资者对做空机制不了解,因此才会在港股市场上翻车。

其实,做空机制对证券市场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能够帮助投资者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套期保值,另一方面让投资者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利。可以这样说,有成熟做空机制的资本市场,才是健全的资本市场。
做空机制与市场被做空无关
做空的方式有很多种,较为典型的,一是以浑水为代表的做空机构发布看空报告,以期打击投资者信心,降低其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二是通过二级市场打压股价,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直接将股价压低。
技术做空和恶意做空的区别,主要在于主动和被动。技术做空是被动行为,即投资者认为投资标的有下跌的可能后,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做空获利;恶意做空是主动行为,即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的漏洞后疯狂打压其股价,无视市场正常波动,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利。
今年被做空的港股丰盛控股,在被做空后发布澄清公告,就是与做空机构作斗争。双方都在争取投资者,一边是跟投资者说这家公司真的不行了,一边则是向投资者传达“公司现在很好、未来会更好”的信息。从当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信息越透明,被沽空机构恶意打压的概率就越低。即便遭受冲击,也会因自身的良好表现而抗跌。
对上市公司而言,冲击其股价的报告一般都被视为恶意做空。但也并非所有冲击公司股价的报告都属于此类行为,例如有媒体经过卧底调查,揭开了某上市公司的黑幕,这就不属于恶意行为,撰写这类新闻或报告的人反而会被大众称之为“具有正义感的人”。
沽空机构的恶意做空对象不是随便找的。每当有沽空机构发布针对于港股上市公司的看空报告时,香港监管机构往往会首先对被看空的机构进行调查。如果真的发现问题,沽空机构的看空报告自然不属于恶意做空,反而可以对监管部门的调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沽空机构发布的看空报告不属实,香港的监管机构也没有办法,因为绝大多数的沽空机构都在海外,且这些机构可查到的信息中并没有参与被看空公司股票的交易,因此也无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