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贸易路线。然而,这条路线的主要经营者却不是汉人。在丝绸之路的盛世,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才是贸易线路的垄断者。不仅如此,随着贸易网络的展开,粟特人还大举迁入中原,把他们独特的文明带到了中国。

粟特人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东亚大陆
粟特人是中亚河中等地的伊朗语系民族。他们开始以撒马尔罕为中心扩展其贸易网络,鼎盛之时,足迹遍及欧亚大陆。中世纪早期的《希腊史残卷》曾记载一个粟特大商人的故事:

公元5687年,商人摩尼亚赫从中国运输一批丝绸到突厥汗庭。随后他又说服室点密可汗支持他,以外交使团的名义将剩下的丝绸运到拜占庭、并因此获利甚多。
在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也留下了关于粟特商人的重要记载。文书中记载的35笔交易几乎都有粟特人的参与,可见他们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高昌国的税收和交易都使用价值较高的萨珊银币或拜占庭金币,而不是价值较低的中国铜钱。1957年,在新疆乌恰县的考古发掘中就发掘到了当时用于交易的数百枚萨珊银币和16根金条。

受粟特影响 毗邻内地的高昌国也不接受汉式铜钱用于贸易支付
粟特人从中原运出的货物主要是生丝。经由他们输入中原的货物则更为多样,极大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
服饰方面,各种胡服、胡帽替代了汉魏的传统服饰,翻领、对襟、窄袖的新风尚在壁画、陶俑中反复出现,体现了西域服饰对中原时尚的影响。此外,从唐代出土的织锦残片中还发现了不少萨珊花纹,这表明波斯锦、粟特锦等利用中国生丝再加工的产品逆流回唐朝以后,受到广泛的追捧。

出土的传统粟特女装
另一种被粟特人垄断的奢侈品则是宝石。作为当时最擅长分辨名贵宝石的商人,粟特人凭借他们的独特技艺获益颇丰。受此影响,民间传说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粟特人与名贵宝石的内容。

粟特商人形象的唐三彩
成书于北宋的《太平广记》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长安有一位无儿无女且以卖饼为生的粟特商人。他生病时曾受到一个举人的照顾。这位商人为了表示感谢,就告诉举人,自己的左臂内藏有价值不菲的珠宝,等他去世后可以取出来赚大钱。商人逝世后,后来举人果然在他的左臂内找到珠宝,在市场上卖得数十万钱。
除此以外,粟特人还带来了各种香料、植物,以及名马等罕见动物。如唐玄宗曾获得六匹来自费尔干纳的汗血马,并借用了粟特语“叱拨”(意为四足动物)给它们分别取名为“红叱拨”、“紫叱拨”等等。
今日的杰尔金马 被认为就是古代的汗血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