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频频听到一个词,内循环。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但是在当下特殊的经济形势下,似乎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到底内循环指的是什么,以及对应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投资,有什么影响和布局建议。

市场对内循环的误区有两个,一个是要用内循环去完全替代外部需求,因为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中美关系这么紧张,中国经济可能很难再靠外部来推动,所以要抓内循环。另一方呢,则认为内循环就是“闭门造车”,要关闭国门。这两类想法实在太过偏激。

其实我们可以看下6月份陆家嘴论坛上的原话: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则再次强调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到了30号的政治局会议,内需重要性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相比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表述更为紧迫。
内循环,直观理解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内循环并非什么“新概念”,就是原来讨论过千万遍的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中“内需”加“投资”,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一笔钱,老百姓拿来消费买了国内的产品,国内的厂家拿这钱去国内的上游企业购买原材料,上游企业拿到这个钱后,给工人支付工资,工人拿到这个钱,又去消费。这就是经济的内循环。

外循环呢?就是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例如简单的投资(外)——生产(内)——消费(外)的模式,通过廉价土地和廉价劳动力以及税收优惠,吸引境外投资来建厂,按照国外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生产好之后出口销往海外市场。其实也就是三辆马车中的“外贸”。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过去四十年,外循环其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到了2020年,情势变得更加复杂:
一是近几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从2018年3月底,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开始,随着2008年4月、2008年9月、2009年5月关税的几轮升级,中美贸易摩擦深化。2020年,传统贸易领域的摩擦没有进一步升温,但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仍在继续扩大。对此,商务部发言人7月28日也明确指出“对国际经贸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是海外疫情迟迟没能好转,海外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商务部也数次发出警告称,2020年全球的外贸形势仍然充满挑战。
因此,在此背景下,才会有现在看到的,要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进的概念,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而是发展要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作为立足点,以提振国内经济循环基本面为核心,同时也关注到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经济互补,这么一个概念。
对应到我们的生活
转变经济模式,特别是要刺激内循环,其实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蕴藏了很多可能。老陆有以下几个猜想:
第一、 如果要以内循环为主,国家应该会想办法提升全社会居民的购买力,也就是想办法提高居民收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因为富人再有钱,你也不可能让他一天吃六顿来提振消费呀。所以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就必须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包括各地可能会出现的保就业促收入的一些举措。
第二、 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趋势,避免老百姓的钱都贡献给了房子。就像这次政治局会议上,继续坚持的“房住不炒”导向,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显示并不希望资金短期内大规模流入地产市场,而希望维护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下较为稳定的房价趋势。
第三、 资本市场的利好可能会更多,毕竟股市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可以让社会资金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对于居民们来说,也是直接享受企业红利的好场所。这样看来,健康的牛市似乎很值得期待呢。
对应到我们的投资布局
伴随着上面的猜想,我们现在需要理一理,内循环概念下的哪些板块值得关注。A股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内循环的脉络。毕竟消费和投资是内循环的两个主要方向,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又是内循环的重中之重。
天风证券也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投资逻辑:
1. 刺激内需角度消费回流:免税业;消费升级(电商以及家电、汽车、食品等大众消费品);有效投资角度:三大城市集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配套基础设施、地产和产业园等。
2. 生产端角度供给生命线:粮食安全(大豆、玉米转基因种子)与能源安全(油服工程、油气储运设备、油气管道建设,新能源光伏);供应链补短板:军工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信创(芯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核心生产设备(如半导体设备,以及其他高端机械设备)
广发证券则表示,每一轮牛市都有其主线或者"成长故事",消费、制造、科技、投资、服务、金融六大内循环共同组成"内循环"六大投资方向:
1. 消费内循环--关注内循环下国内消费升级和新消费模式带来的投资机会(免税、国潮、电商、游戏);
2. 制造内循环--产业升级和高端制造带来制造业ROE的抬升机会(军工、新能源、汽车、机器人);
3. 科技内循环--科技补短板中的自主安可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半导体、生物医药、云计算);
4. 投资内循环--"两新一重"扩大有效内需(新基建:5G/IDC/工业互联网,老基建:建材/机械);
5. 服务内循环--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规模和利润率,实现服务内循环(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物业、快递);
6. 金融内循环--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金融IT、头部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