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笔者在美术馆、博物馆行业20多年,身边的朋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单位当家的,恨不能把钱掰成几瓣来用,究竟多少钱才够用,永远没有答案。另一种是不当家的,抱定了对这个行业的由衷情怀,坚信只要有钱就可以如何。

至于钱从哪里来,自有当家们去操心。如果说美术馆学就是经济学,以前也许不太容易被接受,现在逐渐被从业者们更多地认同。美术馆、博物馆的好创意并不缺,把创意变成实际的项目,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在美术馆、博物馆的行业内,一直有一个共识:建馆容易维持难,维持容易发展难。作为建筑物的场馆,从立项到完工,相对比较容易。而把这个公共空间运作成为城市的名片,首当其冲的就是钱。稍微有些年份的场馆,随着岁月推移,在场地维护、设备更新、硬件设施添置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

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一个馆的正常运作,远比规划立项一个新馆要难得多。而要在文化形象上继续提升,只有选题、策展人和工作团队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钱,什么都是空想。
美术馆、博物馆的经济账,可以基本看做两个部分。一个是常规展览和基本维持需要的费用,二是提升发展所需要的费用,这就涉及到边际成本的话题。如果把美术馆每推出一个新的展览比喻为产量增加1个单位,那么随之而来的成本投入,就会增加美术馆当年业务活动的总开支——海报、场刊、画册、布展、运输、相关学术立项等。

作为事业单位的美术馆,尽管不像企业运作那样追求经济效益,但是以边际成本为代价换取的社会效益,在价值判断和管理决策方面有着同样的价值。
现有规模与实力的情况下,场馆空间最多可以容纳多少展览?现有工作团队的人力资源配备情况下,大概多少展览就接近工作饱和状态?从观众的角度,当然希望美术馆推出展览的数目越多越好。但是边际成本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在美术馆生产的意义上,可能就是拐点。

什么是好的美术馆?经费越多就越好?展览越多就越好?从边际成本的立场上,投出去的钱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社会效益才是最好。目前在国内的美术馆行业有一个错觉,好像观众量、展览数量大跃进式的逐年攀升,就一定是好事。不妨调转思路研究一下,现有的场馆维护成本在观众量达到多少的时候MR=MC?现有的条件下每年举办多少展览恰好饱和?而不是片面追求统计数据,头疼顾头,脚疼顾脚。
作为经济实体的美术馆、博物馆,历来被同行们戏称为“烧钱”的地方,说白了就是用钱堆出来的。尤其是私立的或行业内的,有钱就可以大发展,没钱就面临行业的缩水。2002年,笔者前往日本考察美术馆、博物馆的时候,就听到同行们介绍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滑坡对私立美术馆、博物馆行业的冲击。
这些年,我国的情况辄是,美术馆、博物馆行业整体上坡攀升,各地不断兴建新的场馆,尽管在公众的视野里,这些场馆都还是崭新的形象。但是场馆的自然老化带来的成本管理,也成为行业内的新话题。
以广东为例,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广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建筑物本身或相关设备都先后或正在更新升级。深圳美术馆更是在早一些年就进行过外立面改造,广州艺术博物院在今年春节后的闭馆装修两个月……对于美术馆、博物馆而言,这些投入其实也是成本或边际成本的话题。
多大头戴多大的帽子,对于大型美术馆、博物馆而言,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过于片面地追求某几方面的统计数据,也许会产生行业式的误导。对于中小型美术馆、博物馆而言,超负荷、超能力地做规划,也是不切实际的。回到美术馆、博物馆本身,量力而入,量力而出,对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也许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