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基本的收入指标,家庭成年人人均收入达不到10万元,基本上难以摆脱“生存压力之苦”。绝大部分律师家庭与公务员家庭、一部分教师家庭以及企事业管理层都能达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这才有条件去寻求有质量的生活。

2、家庭人均教育大专以上
如果说上条标准是收入标准,本条标准则是教育标准。受过高等教育,这是中产阶级区别于“暴发户”的“硬指标”,如同发达国家区别于“富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才有更广阔的眼界。当然,一些人通过自学成才也能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准,可以视为受过高等教育。

3、食物性支出不超过家庭开支30%
该条款是与“发达国家标准”相一致,这也就意味着中产阶级需要达到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标准。食物性支出不超过家庭开支30%,也就意味着该家庭摆脱了生存压力转向生活享受。当然,许多“房奴”似乎也达到了该标准,这是一种无奈。

4、有车有房有存款
该条款是对上一条款的补强,有车有房有存款,意味着该家庭不仅有能力支付车贷房贷且有盈余,而且意味着他们并非靠借贷过上体面生活。“房奴”即使满足上一条款,也很难满足本条款。不要求一定住在城镇,但在城镇一应要有房产。如果住在农村、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万,那生活质量更不是城镇居民可比。

5、有律师医生与财务朋友
中产阶级不再是“孤岛”,他们需要与其他人打交道。有律师、医生、财务方面的朋友甚至“网友”,这意味着他们能及时获得法律、建康、理财方面的专业服务。该条款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应该是“非弱势群体”的标配。
6、参加家庭旅游
家庭旅游不同于单位组织的旅游,它意味着该旅游是家庭自行组织,也就排除了单位福利。能够定期外出家庭旅游,这不仅说明中产阶级“有时间有钱”,而且回归家庭重视人伦叙乐。那些“单身家庭”,自己掏钱的旅游也算“家庭旅游”。
7、参加继续学习
中产阶级应该是“终身学习”阶级,这就意味他们把继续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学习可以是参加知识培训,可以是定期阅读,也可以是参加各种学习型社团。没有阅读兴趣的家庭即使腰缠万贯,那也只是“富人”甚至“暴发户”,缺少中产阶级的文化修养。
8、参加身体锻炼
中产阶级可以有“小肚腩”,不应该象“资本家”那样大腹便便。定期参加身体锻炼,无论是网球、棒球、羽毛球、高尔夫球还是徒步、骑行、爬山、游泳甚至自由搏击、拳击、跆拳道,只要是“主动出汗”项目即可。没空参加锻炼,那种工作狂哪里有机会享受生活?
9、参加至少一个社团
中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组织”,那就是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无论是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还是读书会、车友会,参加这些社团意味着你有自己的“圈子”,有资源交汇的平台,“有事”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中产阶级不应该一盘散沙,他们需要团队协助。
按照上述“中产阶级”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其实不多。许多人不是在收入上不能达到该标准,而是在业余生活上达不到该标准。中国如果半数家庭迈入中产阶级标准,中国也就顺利迈入了发达国家门槛。个人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才有家庭的中产与国家的发达。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推动者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