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热难冷”的房价棘轮效应正在发挥威力。若要维持当前房价继续高位上涨,必须提供比以往更多的货币供应,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看来,坚持房住不炒,除了弥补房地产调控短板和全方位引导合理住宅消费之外,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住宅投资的不合理预期,同时稳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

“731”中央政治局的73字政策,已为今后楼市走向定调。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在60多个城市祭出“限售”利器后,“打补丁”“管秩序”成为最近2个月楼市调控的重点。从住建部到主要城市,都在发布秩序整顿政策与文件。
9月19日,北京和上海双双在官网挂出治理市场乱象专项行为的通知。其中,北京重点整治“学区房”“商住房”“企业购房”等内容;上海则大力整治首付贷、违规提取公积金、通过婚姻获得购房资格等行为。

深圳、广州此前已经抢先一步出手整顿房地产市场。9月18日,广州表示,要把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与日常市场巡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中介机构的巡查。而深圳在8月中旬就已出文,要严厉打击中介机构以威胁等暴力手段驱逐承租人、恶意克扣保证金和预定金,以及“茶水费”与“阴阳合同”等22条楼市乱象。

“楼市调控政策的逐步加码且无舒缓迹象,使得本轮楼市调控周期凸显手段更多、力度更大的特点,”张敬伟称,“有些城市房价涨得太快,仅仅约谈市场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理顺这些城市的市场。因此,楼市调控主要还是要化解供给侧的结构性沉疴”。

在张敬伟看来,以往,楼市供给侧叠加了地方GDP崇拜、土地财政、开发商利益诉求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现在则多了楼市周期率累积的结构性利益纠缠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楼市不能硬着陆,只能软调控。
“之前在一线城市运行的特殊政策,在试验效果成功后,未来很有可能在二三线城市落地。”有房企代表李凯(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比如摇号、限制企业买房、离婚结婚买房政策等,都可能会陆续全面铺开,用意是堵住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