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不熟悉,所以主要讲讲夫子的,题主可自行比较:
1、儒学强调积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是精耕农业,所以看重积极进取、看重勤劳
2、儒学强调责任感,儒学源自高密度熟人社会中那密切的人际情感,我常说,因此不舍之情,乃有不弃之责也。情有私,故夫子将其升华为仁,仁者爱人

3、儒学强调坚持不懈,夫子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择善固执,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韧性
4、儒学强调学习反省,一个文明核心支柱有二:善与理性。所以论语中重视学习反省的比比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十五而志于学、入太庙每事问等等

可以说,儒学就是我们传统上的本土的意识形态,所以这些东东就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内核,即:积极进取、与人为善、坚韧不拔、学习反省。
由这些仁之内核出发,然后形成了一套价值观,当然清季废科举之后,儒学逐步退出中国人的生活甚至被视为绊脚石被打到,对近现代的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都未参与,而现代中国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儒学的价值观虽然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调整、批判、融汇都是必须的,但做的很不彻底。

从用的角度来说,重视教育、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讲情义留余地、以中为用等等依然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但具体手段则大都失效了。毕竟夫子等先贤所阐述的是针对传统中国精耕小农的、低流动性、高密度的熟人社会,而现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市场经济的、高流动性、半陌生人的市民社会了,谁都不会更有用。但内在的东西、塑造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东西除非中国人都死绝了,儒学以及其它一些学派都会一直发挥着作用。
于今天,我倒觉得的儒学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