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渊源。自古以来,传统收藏就有“金石字画”的排序,青铜器摆在第一位,并被誉为国之重器。

青铜戈 随着国际古瓷器收藏的热潮来袭,青铜器也成为了投资者和爱好者的首选之品。但是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的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圈里对青铜器的认识不足,其实鉴别青铜器并不难。
可以从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和款识、铜质与器式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定。 青铜器的鉴定方法大全: 一,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鉴定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
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
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占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的方法铸造。
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二,从青铜器的锈色进行鉴定 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三,从青铜器的纹饰进行鉴定 纹饰是器型华丽的外衣,合体、适时的外衣是纹饰辨伪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青铜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
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
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四,从青铜器的铭文进行鉴定 一般假的青铜器都会用添铭法来进行仿制,在无铭文的真器卜錾刻伪铭,后錾的铭文大多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伪工用铜丝刷刷去錾痕,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
增铭法。就是原有简单铭文的真器上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使铭文也缺,在进行修配时将铭文也一起补刻。
增刻伪铭后,其字口、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铭文非一人所出,其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就截然不同。
腐蚀法。将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并在蜡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铁在刻好字的蜡上进行腐蚀器身,将蜡去掉后,凹陷的铭文自然显现。这样腐蚀的铭文字不成体,字口深浅不一,笔画边缘十分粗糙。 五,从青铜器的手感和声音进行鉴定 用手掂量青铜器,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六,从青铜器的味道进行鉴定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
七,从青铜器的铜质和器形进行鉴定 青铜器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
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 八,从青铜器的款识进行鉴定 青铜器的款识,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