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点来看,对共享单车特别是已经拥有海量单车的一线城市加强监管,确实迫在眉睫。当然,监管政策要包容审慎,要建立在对行业现状的准确把握上。深圳市交委发布的深圳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规模初步评估报告指出,目前深圳全市活跃共享单车数量约75万辆,与车辆周转率最大水平时投放规模相当,基本处于现已建成自行车道及停放空间承载力的合理范围内。

可见,深圳市交委紧急叫停共享单车投放并非粗暴地干预市场,而是在用数据说话。
对于监管来讲,未来对共享单车的处理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一方面,要考虑对已投放企业提出更高的运营维护要求,督促相关企业加强对共享单车的调度;另一方面,要尽快处理目前成千上万的“僵尸车”,对因违规而被收缴的,允许单车企业以适当方式“赎回”;对因企业破产而被置之不理的,要想办法使其尽快再次进入市场。总之,如何尽可能地提升共享单车的运营效率,是监管部门下一步要全力解决的问题。

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寻找市场的“空白点”也不能肆意而为。前期的大量投放已经使一线城市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不能只考虑对资本市场讲好故事,却罔顾监管的要求。共享单车的新战场并非不存在,在广大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中心地区之外,依然存在无法满足的用户需求。

关于共享单车的种种讨论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从线上将触角伸入线下的“重模式”,对它的监管实际上也是在为日后“互联网 ”的种种创新探路。如何既推动数字经济向前发展,保护创新的热情,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避免资本盲目冒进,目前依然是一道“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