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大秦帝国》——庞涓生不逢时的一代将才
庞涓的名字响了上千年,但是之所以庞涓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有着多么出色的战绩,也不是因为他发起了战国时代第二次军事改革。而是应为妒忌同门师弟孙膑,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从此庞涓就成了嫉妒的代名词。

但是历史上的庞涓真的是这样吗?
《东周列国志》是如此,其它史书大多也是主要描写了庞涓嫉妒孙膑才能高于自己。公叔痤和庞涓归根到底,嫉妒本身就是人性恶的一面的表现。而写史书是人,人无法回避人性和个人主观去客观的表现一个人在历史上真正的形象,只能抓住一点去尽力表现。这也是庞涓成为嫉妒的代名词原因。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发生在庞涓孙膑,孙膑逃亡后。对于孙庞斗智内容与本书无关。所以作者可以比前人更客观的变现庞涓的形象。
庞涓的出场是在六国谋秦开始的。“贴身侍卫便捧进了上将军的全副装束。那是一身用上好精铁特殊打制的甲胄,薄软贴身而又极为坚挺,甲叶摩擦时便发出清亮的振音。还有一顶青铜打制的上将头盔,一尺长的盔矛在烛光下熠熠生辉,径直五寸的两只护耳弧度精美,耳刺光滑异常。

再就是一件等身制作的丝质大红披风,一经上身,光洁垂平,脖颈下的披风扣便大放光华。穿戴完毕,铜镜中便出现了一个威严华丽且极有气度的上将军。”这便是庞涓的形象。
作者并没有让这个上将军庞涓在战场上出场,而是在政坛上、邦交的大事中出场,也符合庞涓的人物形象。
庞涓,是一个一心想成为吴起一样出将入相当世大才;他的目标是辅助魏国一统天下。小说开始就将庞涓放在一个繁冗复杂的环境中。说明庞涓不但是一个将才还是一个邦交之才。与六国国君一一会面,在韩昭侯面前表现了大国风范、在燕文公面前巧妙利用利害关系、与赵成侯惺惺相惜、同齐威王圆滑、楚宣王面前不卑不亢。将一盘散沙的六大战国聚在一起,顾及到各方利益,又为魏国争取最大的利益。俨然就是一个老练的外交家。
庞涓为魏惠王制定的国策是维系天下均势,不给任何一个可以成为魏国对手的国家以机会,魏国一强独霸局面长期维持,并以此为基石实施各个击破的灭国大战。因此会有韩、赵两次大战。虽然两战都败在了齐国这只悄然崛起的黄雀之手,但是实际上是败在魏国庙堂昏聩。
高层战略失误,即使是执行者是多么天才的战术家也一样会最终失败。其实庞涓死在了魏惠王平庸之手。假如孙膑与庞涓在正面战场面对面的正面较量,以威武卒和铁骑对阵齐国技击强兵,胜负还是未知数。
马陵道之战、桂陵之战之所以会名垂青史完全是因为这两场战役改变了战国时代战争的形势,也是孙膑这位战争改革家的创举。以谋取胜成为战争的主线,也是中国战略思想完全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新老两种战略思想的一次较量。公叔痤和庞涓
但是庞涓也是一个军事改革家,他开始了战国以来的第二次军事改革。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春秋阶段由于战争规模较小,虽然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走向成熟阶段,但是实际的军事改革还只有一次。这就是郑国高渠弥的车卒改革——每辆战车配步卒12名。
进入战国时代,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更加频繁,所以出现了两次大型的军事改革。一次是吴起的魏武卒改革,摒弃笨重的战车以步兵为战场作战主力,同时职业军人开始出现;第二次就是庞涓常备军铁骑实验(后世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这次的延续)。
但是战国初期,变法改革是历史的主流。所以军就是变革就掩埋在这场声势浩大思想文化变革之下了。
我说庞涓是生不逢时,原由之一是当时实现天下一统的时机并不成熟。
原由之一各国均有自己的文化文明体系。秦国后来实现天下一统耗费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孝庄王、秦王政——后来的的(当然,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孝庄王在位期间较短)尽五代人的努力才实现。原因就是当时统一的是不同的文明,所以秦实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难的。
原由之二是软弱庸碌的魏惠王。
一位是不几出的名将,在一国庙堂中就好像是一把锋利的剑,必须使用者懂得运用才会无坚不摧。而魏惠王只能算作是一个好人,他不忍杀兵败的公叔痤、也不追究庞涓桂陵战败的责任;但是这也恰恰表现了魏惠王缺乏主见庸碌无能。于同一时代秦昭襄王相比,白起在一个睿智中才国君手上就打出了一个天下战神。所以魏惠王只要有一点强硬,庞涓也不会死的这么快。
所以作为一个名将,既要生是时候,也要有一个值得卖命的国君。由此可见庞涓完全是魏国失败的牺牲品,一个悲情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