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沿海大省实现能源转型的抓手,是地方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都给予了海上风电产业高度的重视及支持。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飞速发展,2019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49万千瓦,居全球第一。

“十三五”以来,我国海上风电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累计并网容量593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成为仅次于英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海上风电国家。截至2020年6月底,共计约1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处于在建状态,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苏、辽宁和福建等地区。

“十四五”是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目标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我国海上风电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成为新能源发电新的增长极。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去补贴、提高设备可靠性以及提升装备国产化水平是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成为制约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陆上风电相比,我国海上风电部分设备和大部件仍依赖进口,如国产大兆瓦风机中的关键部件主轴承大多采用国外企业产品,进口一台风电主轴承设备大约需要4000万元左右,成本高昂。
再次,除风资源测量外,海上风电资源评估包括海洋水文测量和海洋地质勘察等,需要对台风、海浪、海冰、海雾、海温以及海底地质结构进行全面的勘察。我国目前主要针对近海海域的风电资源评估,50公里以外海域数据还不全面,难以为中远期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正在编制的 “十四五”规划中,海上风电将力争到2025年实现并网2000万千瓦,占到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约6%的水平,以合理规模开启并带动产业平稳发展之路。
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海上风电行业研究报告依据全国及海外多种相关报纸杂志的基础信息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客观、多角度地对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在总结中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各方面因素,对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