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烦恼,可没想到烦恼竟然来了,只因为一个小扣子。
那天放学,我正在穿大衣,准备回家。穿着穿着,忽然发现最下面的扣子掉了,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我只好回家了。一进门,我就对妈妈说:“妈妈,帮我把大衣下面的扣子缝上吧,扣子掉了。”可妈妈却说:“哪有扣子。”说完就不理我了。

第二天,我穿大衣的时候,突然想起还没有缝扣子,心里非常生气。可我自己又没来得及缝,只好这样上学去了。
后来,我去姥姥家,正看见姥姥在缝裤子。我想到了身上的大衣还有个扣子没有缝,就想让姥姥给我缝。她却说:“都这么大了,这点小事自己应该能做的,要是你小时候,姥姥就给你缝上了,可现在,你也该锻炼锻炼了。”说完,递给我一根针、一根线,还有一颗扣子,我拿过来,自己把它缝上了。

其实,掉扣子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爸爸妈妈哄着,懒惯了,让自己做点事真费劲。虽然我们现在正在上初三,学习很紧,但还是应帮爸爸妈妈做些事。其实,我们在家里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锻炼锻炼也是很好的。(天津市某中学生)

争议A
这篇作文,指导老师认为“选材较好,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随意性很强,没有对生活进行认真的思考,导致作文立意模糊。尤其是结尾,议论得不准确,缺乏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修改意见:
“我们先要思考,扣子掉了到底是我的事还是帮爸爸妈妈做事?答案是很明确的。针对掉扣子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能依赖别人,可以把结尾改为:‘虽然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从中得到一个启示: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只有自食其力,才能在学业上、事业上取得成功。
’我们不妨借助名人名言来揭示全文的中心,将结尾修改为:其实,掉扣子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正像韩非子在《喻老》篇中所说‘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如果我们连细事、易事都做不了,将来怎能做大事、难事。”
争议B
对于这位老师的修改,我实在不敢苟同。就缝扣子这件事,让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引用韩非子的“名人名言”来“揭示全文中心”,够勉为其难的了。
其实,这位小作者已经在努力“思考”了。这件事已经过去近5年了,而他仍然有记忆,说明此事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深刻的地方一定不是什么意义,从文章看,很可能是妈妈当时的态度。这应该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但他知道,不应该在作文里“指责妈妈不负责任”(但还是忍不住流露出来,而且被老师发现了),于是在下文里就努力挖掘它的启示,其结果当然是“模糊”的,因为他其实是想努力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引导他去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反而要求他“透过现象看本质”,强把一些“生活哲理”塞给学生。
这种文章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的写作倾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假——情节的虚假、人物的虚假、情感的虚假。文章有许多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人物都是那么高大完美,没有缺点,中心思想都是正面的,而且充满道德说教意味。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行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以我们的思想和思维为标准来衡量学生,逼迫他们向成人化思维靠拢,其结果就是拔苗助长。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拔苗助长”完全是在无意中进行的。
(李军在《假做真时真亦假——谈中学生写作中的假话现象》评)以上内容摘自俞发亮所编《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