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份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2016》中,则进一步的指出了中国目前面临的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未富先老的中国,“以房养老”形式逐渐被人追捧。
一、未富先老的中国
先来看看这份报告。
报告中有一个“中国分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情况,全国平均水平是2.80,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2.8个劳动力要抚养一位老人。

更让人不安的是,表格中的31个省中,仅有8个省的抚养比超过全国水平,剩下的23个省的抚养比均在平均值以下。而黑龙江尤其严重,抚养比仅为1.30,几乎相当于1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
从抚养比表格也大致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迁移方向。抚养比最高的广州,虹吸效应最强,人口净流入多,年轻人占比大,而东三省则是人口流出严重,老年人口占比大。

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2.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6.7%,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1.5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8%。已经进入了国际规定的老龄化社会。
当下的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白发中国。不仅如此,中国还步入了长寿时代,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余寿已经超过20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而且未来的人均寿命还会延长。

生活在中国的年轻人以后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政府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此外,目前市面上,有一种说法流行正盛:
将来的孩子根本不缺房子,每个人都能从老人手中继承多套房产,住房会出现过剩。因此,房价受供大于求的影响,肯定会大跌。

事实真的会是这样么?房子真的会过剩么?并不会。
因为老龄化,并不代表着人就立刻死去。不是说爷爷奶奶到了60岁就把房子过户到孙子名下,腾出房子了,他们依然是要住房的。而且由于老龄化的发生,户数可能还会增加。
二、以房养老,是无奈也是现实
在中国的大多数农村,许多老年人的生活是单调的,他们的孩子都在外面工作,一年只仅仅回家几次看望他们。
不止农村,繁华的都市,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中产阶级,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为孩子买一套房,退休后靠几千元退休金度日,他们不敢生病不敢旅游。
现阶段下,“以房养老”是无奈,也是现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房产,所有投资和理财都是赌博。
现阶段下,我国的“以房养老”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大家最熟悉的更多是“以租换养”这个形式。不少人靠着收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人说,“以房养老”是个伪命题,你看日本,几乎人人都有好几套房子,空置房屋那么多,你卖给谁租给谁去?最后只能空置,形成资源浪费,赶紧把房子都卖了吧!
事实上呢,日本的“鬼城”多在农村地区,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首都圈容纳了大部分的人口,从东京的人口分布看,约1.4万平方公里吸纳了近3600万人口,房子易手流通频率远远高于农村,在供小于求的市场上,房价房租依旧坚挺。
对于那些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房价早晚会暴跌”的人来说,如果你能不考虑时间成本,时间线一直往后顺延,也许能看到房价大跌的一天,但有多少人能扛得住时间,扛得住纸币超发带来的物价、房价上涨呢?
2025年,中国老龄化达到和日本一样的水平,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人口的30%,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日本走过的路子中国也有可能走一遍,但在现阶段,中国养老问题还没走到日本这般境地,加上zf一直在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小镇’,各个省也在积极吸引人才,中国房价暂时也不会像日本一样,农村地区“鬼城蔓延”。
换句话说,在中国,在可看的见的时间里“以房养老”的路子,没有大隐患出现。
房子是投资品,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已经深度捆绑了中国的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房子是长期的稳健的投资品。今后几十年城镇化的推进,必定加剧城市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巨大分化。选择一座城比选择一套房更加的重要。
如何选择有资质的城市?首先你需要考虑的是,房子买了之后好租吗?当地二手市场是否足够成熟、活跃?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情况究竟如何?
只有对这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投资房产还是单纯的“以房养老”,最后的结果都不会糟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