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塑战塑决”,联合国环境署呼吁全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在此之前,塑料污染已被列为与臭氧耗竭、海洋酸化、气候变化一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可见一斑。其中,微塑料(microplastic)污染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问题,受到全球相关学者的关注。但由于目前微塑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对人体造成的潜在风险尚不清晰,因此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主要有两种类型:初生塑料微粒和次生塑料微粒。初生塑料微粒,指是粒径小于5mm的人造工业产品,例如化妆品、空气清新剂含有的塑料颗粒以及塑料加工过程中的产品废料;次生塑料微粒,主要由尺寸大的塑料垃圾碎片化而成。

早在20世纪70代,海洋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就已经展开,直到2001Moore等人报道其研究海域水体中微塑料可达109个/m3,该问题才引起了研究者、媒体和政府的关注。2004,Thompso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名为“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的文章,首次引入“microplastic”(微塑料)一词。
随后,大的研究人员对海洋中的微塑料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海洋中确实存在大的微塑料,甚至在人迹罕至的极地和深海中也有微塑料的踪迹。2014在德国啤酒中检测出微塑料,2015在食盐中检测出微塑料,2017在饮用水中检测出微塑料。
微塑料无处不在,它是否存在危害呢?
答案是肯定的。微塑料与低营养级海洋生物,例如浮游生物,具有类似的大小和密度。大多海洋生物捕食时候无法区分猎物和塑料颗粒,因此微塑料易被海洋生物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