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4月26日消息: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继续加息,还是维持现行利率?随着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公布,这个经济界一直热议的话题再度升温。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分别上涨2.8%和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更是高达10.1%。 这一系列数据会不会让央行再次撬动利率杠杆?记者就这个问题对多位经济学家进行了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年内加息的可能性增大。

关注广义价格指标 加不加息看什么?无疑,专家们之所以倾向于继续加息,主要是基于对今年物价走势的预期。通货膨胀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已成为他们的基本共识。
可能有人会说,一季度2.8%的CPI涨幅远低于全年平均4%左右的预期,应该是在正常范围内。但专家们的看法是,判断通货膨胀压力大小不能只看CPI,还应关注广义的价格指标。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CPI对经济整体价格的覆盖面较大。而我国这一比率仅为50%-60%,而且呈下降趋势,投资和贸易占GDP的比重则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CPI对经济整体价格的覆盖面比发达国家小得多。 有鉴于此,有专家指出,对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近50%的我国经济而言,CPI实际上不能作为全面反映总需求的综合价格水平指标。

衡量通胀压力,还需关注PPI、GDP平减指数及房地产价格指数等广义价格指标的变动。特别是GDP平减指数,它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通胀的总体状况。 GDP平减指数反映通胀压力更准确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是指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与剔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之差。

它的计算基础比CPI广泛得多,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
经济专家们之所以关注GDP平减指数,还因为与投资相关的价格水平在这一指标中具有更高的权重。例如,我国2004年GDP平减指数上涨6.9%,高出CPI涨幅3个百分点,说明投资价格的上涨远远高于消费价格的上涨。
据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测算,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5.6%,高出CPI涨幅2.8个百分点。并且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1%。包括房价在内的虚拟CPI同比上涨也近5%。
专家指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预计全年投资增速下降的幅度也难遂人愿,因此,从GDP平减指数看,全年通胀压力可能并不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春季报告》预计,今年GDP平减指数为4.
8%,CPI则为3.4%。 另一方面,当前上游部分原材料产品价格涨幅高达10.1%,有可能推动PPI进一步向CPI传导。而且,仍在高位振荡的国际原油价格也有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
这一系列因素足以说明,尽管一季度CPI上涨比较温和,但宏观调控仍不能掉以轻心。 考虑到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体现为“预调”,即要打出足够的提前量,专家们认为,当前央行应继续小幅加息。
况且,美联储持续上调利率,已给人民币腾挪出一定的加息空间。 综合考虑影响经济增长因素 如果说,目前专家们在加息问题上还有什么不同看法,那么,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加息时机的选择上。 一些专家认为,眼下加息的理由还不充分,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策。
在他们看来,利率调整不是一个仅仅针对物价的政策,加不加息,需要综合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因素。其中,关键要看宏观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从金融运行情况看,今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趋缓、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少增、货币市场利率较低,而企业存货大量增加等,这些指标都不支持利率上调。
在价格方面,也是涨价因素与抑制涨价因素并存。在上游物价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的同时,粮食价格则已明显回落。
这些相互冲突的因素同时出现,其“合力”有多大,指向何方,均不明朗。所以,现在还不能说加息时机已成熟,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那么,究竟是马上加息还是再等一等?此间观察家分析,从央行行长周小川多次公开表态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市场化,价格机制的作用会更趋明显,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倚重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
今后,撬动利率杠杆有可能成为央行的“家常便饭”。正如经济学家樊纲所说:灵活微调是正常的,不调反而是不正常的。至于什么时候动利率?经济学“泰斗”吴敬琏早已预言,这是个“艺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