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出席戛纳G20峰会,当前世界多国主要经济体呈停滞甚至下滑趋势,全球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市场动荡,一些发达国家面临主权债务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胡锦涛认为当务之急是妥善应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保持欧元稳定不下滑以及保持国家内需增长。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都在喊狼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实行了强有力的内需刺激政策。宏观来说,国家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三板斧”,即消费、投资和出口。多年来,我国的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一直在不断扩大,而投资规模也一直居高不下,只有国内的消费一直不旺。

这种主要依靠国外消费来拉动的经济是不健康的,也是“受制于人”的,因为一旦国际经济出现动荡,就可能失去“支柱”。实际上,我国政府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一直致力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但也一直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现在,担心的情况已经发生,那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消费萎缩以及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出口眼看靠不住了,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如果说以前强调扩大内需还只是主动地“未雨绸缪”,那么现在已经是被动地“逼上梁山”。可以说,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因此,千方百计的扩大内需应该是当前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拉动内需其实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内的投资需求;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的消费需求,第三个方面是指政府的支出。可能更多的人更关注到消费的需求,政府的支出需求,恰恰忽略了投资需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一直以来对外依存度很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但多年来,我国的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一直在不断扩大,而投资规模也一直居高不下,只有国内的消费一直不旺。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供求总量对比关系变化下的“短缺”演变成“相对过剩”,表现在当期总需求小于当期总供给,或者说有效总需求小于实际总供给(不剔除无效供给),从而造成主要消费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相对饱和。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供大于求的矛盾主要出在结构方面,而且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出了问题。那么供给结构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一、有效供给不足
特别是消费性服务(第三次产业)的规模、种类和质量不能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变动中物质产品需求比重下降而服务产品需求比重上升的需要;
社会消费需求的高级化过程,决定了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已不再是“补短”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比例平衡,而是各个产业升级和结构全部跟着水涨船高的高级化过程。因此供给方必须顺应从“我能生产什么”向“市场需要什么”演进的趋势,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优化供给结构。
特别是要通过延伸产品的加工链条来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我们常说:70年代抓生产、80年代提效率、90年代讲质量、21世纪则是比服务。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消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服务。
二、无效供给过剩
这主要是在工业消费品领域。其核心是相关供给远未能与变化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导致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我们看到,当消费者对消费品质量、性能、价格、服务以及消费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需求时,供给的差异性却不显著,同质性反而相当普遍,表现在同一个领域里往往进行多项同一品种、同一技术、甚至同一规格型号产品的重复性投资,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造成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