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麦侃历史,平民角度看历史,喜欢的可以关注,
清朝总督出身而担任民国总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徐世昌。徐世昌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世昌在旁协助;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的时候,徐世昌担任他的国务卿。两人身后的名声差别甚大。袁世凯背负了不少恶名,可以说遗臭万年,而徐世昌,却似乎没受什么牵连,晚年徐世昌拒绝参加日军组建的华北傀儡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1939年6月6日于天津病逝。享年85岁。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能重出江湖,与徐世昌关系紧密。1911年5月,清廷预备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徐世昌被任命为协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然而,徐世昌坚辞不就,和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唱起了双簧。没有办法,那桐知道去保举袁世凯,其实当时清政府看到袁世凯的野心,怕控制不住,后来也真的成这样。

而这时候的好兄弟徐世昌,在政治官报上为袁世凯摇旗呐喊:“其(袁世凯)才胜臣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济艰难。”虽然此番袁世凯重新起用的目的并未立即实现,但经徐世昌费尽心思多方奔走,无形之中也给朝廷诸多压力。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了,袁世凯终于东山再起。而出面邀请袁世凯出山的,正是袁世凯的好兄弟徐世昌。

徐世昌和袁世凯
最终,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指挥各路大军开始南下镇压革命。不过为了节制袁世凯、徐世昌二人,清政府同时派出了摄政王兼陆海军大元帅载涛。为了把载涛剔除,徐世昌可谓煞费苦心。他发现载涛胆小怕死就建议袁世凯让这位网页载涛去前线,直接把这位王爷吓得回家了。
就这样,徐世昌帮袁世凯掌控了清朝的最后一支效忠清政府的军队。不过,徐世昌也并不是完全死心塌地与袁世凯并肩战斗的,他是有自己的底线的,而袁世凯为了后来称帝,不惜和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这件事,让这对好兄弟,从此背道相驰,也让各自名声在后世留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徐世昌
1912年,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时候,“大哥”徐世昌并没有马上随着袁世凯就任,而是隐居到了青岛。在他看来,当时的时局还不明朗,需要继续等待。1912年,袁世凯在终于登上权力巅峰后,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大总统,也开始梦想千秋万代的“家天下”。
可是,当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他称帝的先决条件时,袁世凯也是害怕的,这是这是卖国求荣,会受到整个中国的抵制,这牵扯到了民族大问题。
于是袁世凯去找自己的好兄弟,徐世昌建议袁世凯采用东北张作霖对日本人惯用的手法久拖不决,静待外援。袁世凯采纳了,但是,由于日本人的武力威胁,加之袁世凯急于称帝的私心作祟,这个计策最终流产。
1915年5月25日,中日正式签订“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全国上下一片愤怒。徐世昌也愤怒至极,干脆一连十多天闭门不出。后来,袁世凯屈尊降纡,主动上门,好话说尽,徐世昌才悻悻回到国务院办公。
袁世凯称帝
为了探明“大哥”对自己称帝的真实想法,袁世凯派奕勖之子载振前去打探。载振说到“特来请您带这个头,一起鼓动项城(即袁世凯,袁出生于项城)。”徐世昌当即脸色一变“你们父子怕宗人笑话,难道我就不怕别人笑话了?”徐世昌曾对袁世凯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恢复帝制,一旦出事,将来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在袁世凯称帝后,徐世昌还在日记里发出了如下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
可见,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徐世昌对政局的认识是何等的准确。即使是老朋友,他也不偏袒,丝毫没有狭隘的哥们义气。这,或许才是徐世昌“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官运亨通的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