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看了一下,觉得辛苦制作方的各位了。
这片子一共六集,主要讲的是徐世昌在晚清时期的经历。估计也是考虑到民国时期徐世昌扮演的角色实在不适合跟人讲。
晚清史事,忌讳颇多。当时高官在日记中颇多避忌,例如翁同龢在戊戌后挖改其日记,将某日晚间访客名字改为“李莼客”(实则当时李慈铭已经去世),便是一例。还有一些情况,如王文韶日记,其戊戌和庚子的部分都大幅佚失,不知道是否是故意为之。

徐世昌日记则属于第三类,在讲述一些经历的大事时往往极其简略,例如戊戌政变前,谭嗣同等人准备作最后一搏的时候,徐的日记则只有南城见数友等寥寥几字。可以想见,这种简略,不仅是在给研究者添麻烦,也是在给本片制作方添麻烦。

从成片来看,制作方是通过先行整理徐世昌的履历,然后结合日记中的内容进行解说。日记中倘有格外流露感情的地方,再加强调。因而很多内容其实和日记本身关系不大,而是借一些书籍作者之口,来展示徐世昌的生平及其作用。当然这种安排也很有意思——很多重大的关头,徐世昌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写下的可能只是“大雨”之类的东西。
我对徐世昌本人了解不多,所以看完觉得还挺长见识,特别是他和袁世凯之间的既往关系,以前根本没有留心过。这其实是个晚清翰林政治生态的很好的例子——他在翰林院根本升不上去嘛,最后能在历史舞台上一显身手、官至东三省总督这样的大员,很大程度上是去给袁世凯做幕僚的结果。这跟清前期的翰林非常不一样(虽然还不是完全相反)。
有些细节问题可能还可以斟酌一下,例如说翰林要在翰林院待十年,我没读到过这方面史料,清前期的统计结果也不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晚清新搞的规矩……
最后,这部片子的嘉宾解说阵容比较差,专业清史学者比较少(看到了李世愉先生)——看来预算还是个挺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