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虽然禁控力度加强,即使这样,仍有时常发生,可以想见防控孔雀石绿形势的紧迫。此前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水产养殖和运输业孔雀石绿屡禁不止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孔雀石绿目前尚没有廉价又高效的替代品,养殖业和运输业从业者都想用药尽可能减少死鱼量,谋求最大收益,目前虽有部分产品研发成功但价高且效果一般或不稳定,如果没有效优质好价格实惠的替代品尽快推出,如果没有更为严格的监管和处罚,不从孔雀石绿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就开始封杀,孔雀石绿禁令恐怕还将遭遇执行尴尬,并且,也可能将重创本己效益不佳的水产业。

欧盟:孔雀石绿在水产品限量2μg/kg不存在健康问题
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今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分别就孔雀石绿用于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7月27日,欧盟食品安全局评估了孔雀石绿(MG)用于水产品中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了鱼、甲壳类水产品中孔雀石绿与其主要代谢物隐色孔雀绿(LMG)的限量问题。

经过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得出结论认为,孔雀石绿与其主要代谢物隐色孔雀绿(LMG)在水产品限量2μg/kg不存在健康问题。
原文:
原文网址: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孔雀石绿可以用来杀死鱼体表面的真菌、寄生虫,尤其是对水霉病有特效,于是它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水产养殖领域大量使用。十几年前,国内几乎所有水产养殖户都在用。

后来科学家怀疑孔雀石绿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威胁,于是对它的使用开始逐步收紧。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均禁止孔雀石绿用于供人食用的水产中。2002年,中国也将它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化合物清单》。
在事件发生后,有一些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为了防止公众过分担忧,表示据数学模型推算,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活到80岁,即使每天吃6两鱼肉,孔雀石绿的残留量也在安全范围内。
要求公众理性面对孔雀石绿的现实危害,固然是正确的态度,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孔雀石绿都是水产品中的违禁物品,禁止添加,要求0检出。这并不完全是一个科普问题,而是明确的违禁物品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实际上,目前对于孔雀石绿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并未评估过孔雀石绿对人的致癌性。只是,有动物实验发现,其对肝脏有毒害,可诱发小鼠肝脏肿瘤。一般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那些已肯定对动物致癌的化学物质,对人类也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危害。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禁用孔雀石绿。
即使孔雀石绿的摄入量很低,民众担忧的心情也容易理解:对于一种潜在致癌物,只有不吃才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