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的衰亡,波斯帝国奴隶主阶级的成分十分复杂。波斯贵族和被征服地区的奴隶主、祭司阶层、商业高利贷集团、军官等组成庞杂的剥削阶级。最贫苦的阶层是“格尔达”即奴隶,他们被打上烙印,在国王或贵族的田庄上劳动。

被奴役的下层人民处境和格尔达相去不远。在统治阶级内部,波斯贵族是一个特权阶层。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波斯诸王一方面竭力笼络各地方的统治势力,同时采取种种措施以维护波斯贵族的特权。大流士在他的铭文中就特别告诫子孙,要保护波斯贵族的后裔。所以在庞大的波斯帝国中,民族矛盾相当激烈。

公元前499年,小亚细亚沿岸一个最大的希腊城邦米利都举兵反抗波斯,共他许多城市纷纷响应。由于力量悬殊,到公元前493年,米利都失败,全城被毁。这次斗争是引起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公元前492年夏天,大流士借口报复雅典等城对米利都的支援,发动了对希腊的第1次进犯,因海军中途遇风覆没受挫。

490年,第二次进犯又在马拉松战役中败于雅典。帝国各地乘机反抗,巴比伦、埃及和努比亚都爆发了起义。大流士死后,他的继承者薛西斯(公元前485-前465年)又于480年进犯希腊。
起初,波斯的陆军取得胜利,但海军在萨拉密一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第二年,波斯陆军也被击退。自此之后,波斯在色雷斯和赫勒斯滂的据点雅典一一拔除,小亚细亚也常遭袭击。公元前479年,波斯与雅典议和,被迫退出爱琴海。显赫一时的强大帝国开始衰落.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统治主要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军事优势一旦动摇,帝国集权统治就难以维持。公元前5-4世纪,各地争取独立的斗争和叛乱事件,波涛相逐。巴比伦于薛西斯兵败希腊时(公元前480年)曾起兵反抗;稍后,埃及又发生反波斯统治的斗争(公元前465、前459年)。
至公元前五世纪末,埃及的斗争再起,先后延续了六十年之久(公元前前405-340年)。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于希波战后即已不受控制。各省的总督又多坐大,往往领兵权,兼制数省。
公元前366年,西方诸省以卡帕多细亚为首,联兵叛变,直到359年才平息。在帝国晚期的军队中,被强制编入的外族人越来越多,他们都不愿意作战。长期的失败战争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宫廷阴谋也不断发生。公元前331-330年,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6—前330年)的军队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所粉碎,维持二百余年的波斯帝国遂告灭亡。
波斯的文化,阿黑门尼德王朝建立了包括许多不同民族的大帝国,在宗教信仰上便出现了主宰宇宙的天神。大流士一世时,琐罗亚斯德教成为波斯的国教,阿胡拉·马兹达成为最高之神,是王权的保护者。在贝希斯敦石刻中,大流士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说成是秉承阿胡拉·马兹达的意旨。
所以在波斯帝国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已经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成为替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在埃及和两河流域,地方的宗教信仰仍然存在。 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对其他宗教有不少影响,对太阳神密特拉的崇拜在琐罗亚斯德教中有一定地位,而有关密特拉崇拜的教义和教仪,在许多方面又和以后的基督教有类似之处。 琐罗亚斯德教于南北朝时传人中国,称为教或拜火教。
保存下来的波斯诸王的宫和陵基遗址,都可令人想见当年的壮丽。波斯时期造型艺术的特色,是在吸取埃及和两河流域艺术成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薛西斯时期在帕赛波里斯建造的百柱大厅,便带有古代埃及建筑的风格。
保存在设拉子西北帕萨加第的居鲁士的陵墓,是属于早期的建筑。陵墓建筑在方形层台之上,具有两河流域建筑的特点。帕赛波里斯宫殿的人物浮雕、釉陶装饰和壁画,表明当时劳动者的手工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以及伊朗和中亚细亚的各族人民,在创造波斯帝国的文化中都作出了贡献。
大概自居鲁士时代起,古波斯语开始用楔形文字书写。古波斯的楔形文字,是依蓝和米底楔形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纯粹古波斯语的应用范围十分狭窄,只有地方和部落的意义。帝国境内还使用其他各种语言和文字。埃及人使用埃及语,两河流域使用巴比伦语、依蓝语和阿卡德语,文字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贝希斯敦石刻便是用波斯语,依蓝语和巴比伦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楔形文字主要用于石刻;官方的外交文件和商业文件,则使用与腓尼基的文字有密切关系的阿拉米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