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亮堂,并累叠密布,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大都均通明亮光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乃至挨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向究竟,如一根牛毛相同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色彩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色彩比较单调,根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闻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构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造成的。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构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非常精密规整。[1]

用高锰酸钾去"贼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运用的去光办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办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辨别办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滋味。

新瓷器砸碎了卖
人们多以为保藏瓷片不会有假,所以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卖瓷片。所以说,不要以为是瓷片就没问题。还有一种作伪办法,把瓷器砸坏了,再把它粘起来,好像是一件旧东西。保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方法也多了,应该进步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