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寻宝》栏目让蔡国声的名字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他一直在谦虚地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回顾他的人生之路不难发现他的生命似乎一直在和文物古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成年后的他一刻也没离开过这个行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中国鉴宝界的领军人物,一同分享他的成长之路。 专心本行 1962年高中毕业的蔡国声响应党的号召,进入陌生的上海古玩市场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参与我国文物工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距老家浙江定海的大都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年仅18岁的蔡国声没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竟然将完全投入到古玩文物这行。

[2] 上海市古玩市场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些新到的"知识分子",由于他们文物知识匮乏,领导决定对他们实行"半工半读"即半天工作半天学习。
蔡国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半天的时间去照顾文物店的正常运营,另外半天时间就是学习文物知识,涉及陶器、瓷器、钱币、古玩、珠宝等各个方面,教我们课程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名家、大家,像周仲英、薛贵笙、朱念慈、戴宝庭等悉数在列,并且我们的学习有严格的考试程序,还会召开家长会以督促大家的学习。

"不时有来上海看望他的老同学不解地问他:"团支书,你怎么在故纸堆里做起了老头子才做的工作?"蔡国声解释说:"当时毛主席号召大家要学习雷锋精神发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风格,我想既然自己到了这一行就应该好好干下去。

" 在各位老师的引导下,朦朦胧胧闯进古玩文物行业的蔡国声第一次见识了文物的博大精深,用他的话说"真的大开眼界,觉得自己日后有了奔头"。
浩如烟海的文物知识让年轻的蔡国声深深痴迷,他不仅在专业学习上勤于钻研,而且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他也选择了在上海博物馆度过。

"当时就是对文物着了迷,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文物知识学习上。"蔡国声说自己对当年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可以说如数家珍。 辛勤的努力加上大师的指导,进步飞快的蔡国声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提拔。
1966年蔡国声便做了上海市古玩市场团支部书记,所在支部被评为上海市"四好团支部标兵",上海的《支部生活》杂志还对他做了专题介绍。"当时我们普通员工的工资是36元,我的工资是43块5毛,据我了解公司只有三个人能拿这么高的工资。
"蔡国声说:"在上海古玩市场的日子,让我领略了文物的魅力,在大师们指导下的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很庆幸能得到大师们的真传,没有他们的指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